漆与漆文化刍议
中国人.早发明并使用了油漆及制作漆器,有距今七千年新石器时代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胎朱漆碗为证。与陶瓷一样,漆器是中国科技史上巍巍并峙的另一高峰。
油漆在20世纪中叶以前是桐油和生漆的简称。生漆是从漆树中割取的天然灰乳色液汁,主要由漆酚(约75%)、漆酶(约5%)、水分(约15%)组成。漆酚在空气中常温不会氧化固化;而漆酶为18种氨基酸组成的含铜蛋白酶,能促进漆酚氧化聚合并偶合为固态高分子聚合物,是生漆自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天然生物反应型催干剂。生漆成膜过程历经极复杂的化学、生化和物理转化,颜色由乳白转黑紫色。这一过程正是漆树被割伤后,迅速流出汁液、经汁液中的活性酶催化固化成膜,从而弥合伤口,是其自愈的生理过程。中国古人天才地运用了这一重要发现,并“驯化”成为了美化生活的重要技艺。
桐油是桐树果实桐籽经压榨所得干性植物油,外观微黄透明,含不饱和双键较多,碘值较高,常温下可经氧化自干;通常用于木质底材的封木防潮,相当于现代涂料中的木器封闭底漆(底得宝),也常用于与生漆适量配伍(如生漆中加40%桐油),以增加漆膜的光泽、柔韧性和可雕刻性(其漆膜性能典型值:铅笔硬度2H,光泽120%,柔韧性1mm,200℃耐热性通过)。
生漆漆膜具优异的硬度、附着力和耐久耐候性,可经百年不朽且光亮如新。生漆固体份约大于80%,不含VOC(有机挥发物),干膜无毒无异味,是真正的环保高性能天然生态水性涂料。
生漆缺点主要有:
1)产量较低。中国现有漆树1亿多株,年产生漆约2500吨,产量约占世界的80%,但按2017年中国涂料产销量2041万吨计算,则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
2)易致人过敏。生漆中的漆酚在施工过程中易使敏感人群皮肤过敏、红肿(但可治愈)。
西方舶来品现代人工合成有机涂料对中国生漆的冲击极大,主因是其成本低、产量大、施涂效率高,制售及使用生漆已鲜有从业者。
外公善于漆画和油漆装饰,是远近闻名的漆匠,其足迹遍及江西、浙江、上海、青海,有名的一个工程是在1940年代他承揽了上海和平饭店的第三层生漆装饰工程。他直至1980年代末才停止生漆涂装。这时有机合成涂料已开始风起云涌,溶剂型的酚醛漆、醇酸漆、硝基漆等已将生漆市场蚕食殆尽。1980年代中期,涂料行业..品牌紫荆花在中国内地首推溶剂型聚氨酯漆(PU漆),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木器漆革命,至今PU木器漆仍如日中天;长江后浪推前浪,外公们的生漆技艺活生生被后生们的PU漆技艺戛然而止了,我有幸较早参与其中,既感自豪,又觉怅然若失。
然而,现代合成有机涂料如装饰木器漆的溶剂型硝基漆和溶剂型聚氨酯漆(通称油性漆),其施工VOC高至650-850g/L,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近年油性漆水性化的呼声极为高涨,政府甚至不惜立法开始强力推动。水性墙面漆、水性木器漆、水性金属漆……一个新水性漆的时代已经来临。
其实反观中国油漆的历史,七千年间推广使用的都是水性漆(生漆),近约一百年才转用了油性漆。百年间我们拐了个小弯,现在才已经明白环保是油漆涂料发展的重要新方向——水性化(以及高固体化、无溶剂化)。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环保高性能水性生漆、创造出了带三点水的“漆”这个字,冥冥中早就昭然若揭;现在的油性漆水性化不就是一种“回归”吗?!
生漆漆器工艺经中国人数千年传承及创新,集腋成裘,不胜枚举:堆漆、饰金、黑漆、剔红、填漆、镶银、平漆、堆红……单是饰金工艺,就分:砂金、描金、洒金、涂金、泥金、贴金、戗(qiāng)金等。以剔红为例,器物涂刷生漆厚度可达5mm,工期可长至半年至一年,红艳圆浑、雕剔精妙,慢工细活、匠心独运。
各个时代的典型漆器异彩纷呈:新石器时期的单色漆器、商周的漆绘雕花器、战国的彩绘器、汉唐的堆漆器、元代的雕漆器、明清的雕填螺钿器……漆器如此精美,以致被历代当做传世财产典藏、更成为后世人们竞相追逐棘手可热的古董。
漆器遍及食器、家具、乐器、工艺品、文玩、礼器、兵器,在中国各代不仅是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宗教、军事资料。漆因器而具象、附存,器因漆而坚挺、光艳。漆器是中国人奉献给世界的宝贵科技财富,经数千年积淀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漆文化。
制漆和漆器涂装在文化方面的遗存,据《宋史·艺文志》记载,五代时期朱尊度撰写了《漆经》,可惜已失传。至明代晚期,安徽..漆工黄成著成了《髹(xiū)饰录》,后经明末(公元1625年)另一浙江..漆工杨明逐条作注,并撰写序言。这部书到清朝中期也已失传,所幸日本存有..钞本(蒹葭堂本),公元1927年中国学者朱启钤重新将该书钞印回国,才得以继续传承。该书记载了髹饰历史、制漆设备和工具、制漆要点、漆器装饰技法、漆器品种、漆工禁忌、仿古和修复等,内容极为丰富。《髹饰录》是一部总结中国古代髹漆工艺经验的巨著。当代漆器研究..王世襄先生积三十年的时间,对古代漆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现代漆工技师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同时以古代文献加以印证,从而完成了对《髹饰录》的深入浅出的注释和讲解,著成《髹饰录解说》;此书在对古代漆器的研究、美术史的研究和文物考古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据世界上.早的字典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记载:“桼,木汁。可以髤物,象木形,漆如水滴而下”,可知,桼是漆的本字,是会意字:一木一人一水、上木中人下水,意指人在漆树上割漆、漆液下行流出;甲骨文为木字上有平行下垂的水滴,表示树干上流下的树汁;金文外加水部形成专用字“漆”,一木一人二水,突出了其五行属水的重要特点,形成了专指生漆的专用字。
概括起来,汉语语境涉及“漆”时约有五种意思或关联意义:
生漆:如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指太行山以东盛产鱼、食盐、生漆、丝绸、乐器、..。
漆树:如《诗经》:“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种植榛树、栗子树、山桐子、桐树、梓树、漆树,砍伐后制做琴瑟乐器。说明先秦时期漆树已实现人工种植。
漆黑:“漆桶底脱”是佛系成语,非桶底脱落漏漆之意,而是漆黑的桶底突然脱开了、刹时一片光亮,喻指顿悟。
装饰:如三国·曹操《度关山》:“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即上古五帝之一的虞舜(约公元前2257-前2208年)只是饮食用的器物用生漆漆过,就有十个诸侯国反叛;唐尧禅位虞舜之前,“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韩非子《五蠹》),用茅草盖的屋顶不加修剪,用柞木做的椽子也不削整,生活十分简朴——可见舜的自律不及尧,自此人性之“私”始露,舜禅位禹后,禹首创王朝制度——夏代,开辟了“子继父,家天下”的时代。从这些记载推断,上古时期生漆已被运用,且漆器已被视为奢侈品。
稳固深厚:生漆具有优异的附着力,胶粘剂具有优异的粘接力,这两点常用来引申感情牢固,如成语:如漆似胶。又如唐·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弦以明直道,漆以固交深”。指琴弦喻示正直之道,生漆喻示交情之深。
油漆行业人才辈出,有位先哲值得了解,他就是庄子。
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生活于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庄子死后65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战国宋国蒙人(今河南),楚庄王之后,因避祸迁蒙地,做过“漆园吏”。
因有生漆从业经验,庄子在其著作中多有描述,如《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为中国.早关于生漆割采的记载。又如《庄子·骈拇》:“常然者,…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意即所谓自然常态,就是得到圆形不依靠圆规,得到端方不依靠矩尺,使离析的东西附着在一起不依靠胶水和生漆。这说明庄子十分熟悉生漆的来源及特性,是油漆技术深深滋养了这位思想巨人。
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杂抄》竹简记载:“园殿,赀啬夫一甲…园三岁比殿,赀啬夫二甲而法废”。意思是说:漆园被评为.后一名(殿后),罚漆园啬夫一甲;连续三年被评为.后一名,罚漆园啬夫二甲并处除名。由此可见,“漆园啬夫”受秦律管控,是具体负责割漆、收漆、制漆的某片漆园工人或工头,他们的上头很可能是来自官方的“漆园吏”,即漆园的管理者,他可以依律处罚属下,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有漆厂的厂长或总经理。——因此我们可以尊称庄子为漆业的祖师爷。
庄子十分关注各业技艺及底层工匠的创新技术,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涉及,例如庖丁解牛——讲刃之快、艺之精;匠石之齐——讲木之性、器之用;逍遥游——讲值百金的“不龟手之药”,小用为军、大用为民;达生——讲如何辨别紫檀以制乐器;呆若木鸡——讲如何分阶段训练斗鸡至泰然自若、不怒而威的境界;伯乐治马——讲怎样才能训练出宝马良驹……不仅如此,他还极善于从当下的技艺升华为哲学思辨,主张天人合一、齐物平等、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可见,庄子既与老子同“道”,又有其独特性。技术和管理出身给予了他异于常人的独特的思想视角,引发了他超然卓绝的智慧。
庄子任性洒脱、安贫乐道。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楚威王遣使聘他为相,他不干,竟骂道“子亟去,无污我!”这就是为后世所称道的庄子啸傲王侯的故事。庄子后来索性连“漆园吏”这个小官都不做了,选择以织草鞋为生。他住在穷街陋巷,“槁项黄馘(guó)”( 脖细脸黄),破履补衣,生活拮据,但始终坚守内心,精神上无限快乐,即其所谓“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其著有《庄子》一书,六万余字,对后世文史哲、艺术、美学、人文精神影响巨大。美学大师李泽厚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学者闻一多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老子是以无为行无不为、可贵可畏,孔子是不可为而为之、可敬可叹,唯庄子是可为之而不为、可爱可鉴。
——七千年的日积月累,中华古老的油漆技艺及漆文化俨然一座硕大无比的宝藏,仍然能与时俱进地给予我们无尽启示,仍然值得我们不懈努力去挖掘。